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933年8月,蒋介石利用了同盟军中出现的政治分歧,借机大搞特务活动,软硬兼施,制造混乱,以瓦解同盟军。
1、艰难的抗战局面
他的特务组织深入到同盟军内部,潜伏各地,搜集情报。对同盟军的将领,能收买者收买,不能收买者暗杀,孤立冯玉祥,逼他出走。

冯占海、李忠义先后被收买,魏宗晋、邓文先后被暗杀,给冯玉祥造成巨大压力、北平军分会派往察哈尔的特务员黄文焕、郝云骥等人,化装潜入察省后进行秘密侦察,将张垣、宣化、万全、张北一带的地形,同盟军的部署、兵力、工事,同盟军的政治、经济情况等等,都作了详细报告,为南京政府制定破坏同盟军的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特务活动频繁,同盟军的内部情况屡见北平、天津的报端南京、北平经常出其不意地对冯玉祥发出政治攻击,使冯玉祥深感忧虑。
同盟军的困难越来越多,经济没有来源是个严重问题。察哈尔省面积小,经济落后,人口很少,当地收入有限。十几万人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靠全国各地募捐支援。
开始,冯玉祥把希望寄托于两广方面。冯玉祥曾与陈济棠、李宗仁等约定,察哈尔省发起抗战之后,两广也起而发动,以西南政委会的名义成立抗日反蒋机构,与察省遥相呼应,察省经费可由两广每月助以十万元。
但察哈尔省发起同盟军运动之后,两广只发表了支持电,没有行动。至于经济援助,只给了一次,以后便石沉大海。胡汉民等虽然一再发表支持同盟军的声明,但只有道义上的支援,而无物质上的支援,对于粮秣、鞋袜都难以措筹的同盟军来说,难以抗拒日伪与南京政府的夹攻,这是冯玉祥解决不了的困难。
七月十八日以后,察省形势骤然变化。
十九日,汪精卫发表谈话,大肆攻击抗日同盟军与冯玉祥,扬言必须以武力讨伐。包围察省的北平军分会的军队与抗日同盟军之间,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南京政府的举动遭到各方面反对。
广东的陈济棠、唐绍仪等人,于七月二十日致电南京,要求立即停止对察省用兵,主张和平解决。在上海的国民党中央委员程潜、李烈钧等七人,致电汪精卫,驳斥他对同盟军及冯玉祥的攻击,赞扬冯玉祥的抗日行动,反对以武力解决察局。
2、蒋汪战与和的抉择
二十一日,马良致电汪精卫,质问他武力攻察“果出何心”?

天津《益世报》、上海《申报》纷纷发表评论,为冯玉祥鸣不平。
宋哲元难以在冯玉祥与北平军分会间周旋,遂取消极态度,请病假十日,避入北平西山。
全国反对对察省用兵,国民党一部分中央委员公开为冯玉祥鸣不平,迫使南京政府不得不考虑武装讨伐抗日同盟军的后果,因此,如何处理察省局势,蒋汪一时举棋不定。
日本侵略者见南京政府迟迟不肯进攻抗日同盟军,便对南京催迫日急。
日方不断宣称,“同盟军收复多伦系违反塘沽协定”,南京如不尽快解决同盟军问题,日军将采取有效行动。蒋汪唯恐开罪东洋人,引起日军再次兴师“问罪”,不敢拖延对察局的解决。为了能找到一个有利于南京政府的方案,国民党中央于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的庐山会议上讨论了察哈尔问题。
在庐山会议上,以孙科为首的一部分国民党中央委员,反对武装进攻察省,力主和平解决。蒋汪权衡利弊,最后决定以和平方式处理察局。
七月二十八日,蒋汪联名致电冯玉祥,提出了解决察省局势的原则。
蒋汪的电报,对冯玉祥一打一拉,挑拨冯玉祥与共产党的关系用心险恶。冯玉祥于三十一日发表通电,以激烈的语言批驳了蒋汪“俭电”对他的指责,同时表示原则上接受和平解决察省办法,但要由宋哲元回省主政,只要宋哲元返察,一切问题均可解决。
随后,北平与张家口间不断联系,商洽具体措施。
这样,冯玉祥拒绝了庞炳勋入察,而以宋哲元重主省政为条件,决定放弃抗日同盟军总司令的职务,使察省形势骤然改变。
3、宋哲元回省
蒋汪用心狡诈,一面口称不对察省用兵,一面大兵压境。七月底,察省边界战云密布,形势十分紧张。孙殿英的四十一军已经西移至包头围场地区;平绥线上下花园至柴沟堡间的火车从七月三十一日起停开。

准备进攻察省的中央军已调度完毕,庞炳勋坐镇怀来。十七军军长徐庭瑶,于七月三十日到达康庄。康庄特准备了机场,西直门火车站张贴平绥线停车的布告。调集攻察的国民党军人数已增至十余万人。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中,张家口、北平、南京、庐山之间的使者不断。
八月三日晚,顾孟余从南京到北平,转达汪精卫及庐山会议关于处理察事的意见。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黄郛则前往江西,向蒋介石报告北平方面与冯玉祥交涉的经过。
冯玉祥以宋哲元回察主政,作为取消抗日同盟军的条件,抬高了宋哲元的身价,他一时在冯玉祥与北平军分会间进行斡旋,对促成冯玉祥与北平军分会间达成妥协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八月五日冯玉祥发出欢迎宋哲元返察的通电。当天,宋哲元带卫队一营,由西直门出发前往沙城,同行者有军委会总参谋蒋伯诚、北平军分会总参议熊斌、二十九军参谋长秦德纯、秘书长杨镇南及张吉墉等。
前期赴北平的冯玉祥代表邓哲熙也随专车同行。
4、冯玉祥的黯然离开
八月六日,宋哲元发表了五日签署的复职通电与布告。同日冯玉祥发表通电,交还政权。
冯玉祥的通电在同盟军内部引起严重分歧,不少人表示反对。但冯玉祥不顾一切不同意见,坚持取消名义,离察出走。
蒋汪则急不可待地望冯离察,八月七日,他们联名电冯,邀请他去南京。
但冯玉祥并未被蒋汪的引诱所动,只是静待宋哲元返察后再决定行止。他按约定时间将宣化、张垣军队北撤。九日,宋哲元派秦德纯、过之瀚、杨北庚到张家口、接收察省民政、财政两厅,杨北庚任省府秘书长。
冯玉祥同时撤销设在新村农校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总司令部。宋哲元对冯玉祥表示十分尊重,令所有入察军队一律停止于宣化待命,继派李炘、邓哲熙、陈希文、张吉墉,于十日会同秦德纯、过之瀚晤冯,商讨冯的行止。
冯玉祥表示,如离开张垣宁可北去蒙古也不南下。邓哲熙、李炘向冯建议暂回泰山居住,冯考虑良久,至夜半二时答复同意。这样,宋哲元返省的时机便已成熟。

八月十二日上午十一时半,宋哲元乘专车抵达张家口,冯玉祥亲自到车站冒雨相迎。宋哲元对冯玉祥以老长官之礼相见,向冯三鞠躬。张家口车站及全城,都为欢迎宋哲元而作了周密的布置,冯宋在大雨中相见,感想万端。
宋哲元挽留冯在张又住了二日,八月十四日清晨,冯玉祥及其卫队乘宋哲元准备好的专车赴泰山,宋哲元皆邓哲熙、泰德纯、李炘、陈希文、张吉塘、过之瀚、张九卿等陪同冯玉祥离开张垣。
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备铁甲一列专程赴丰台相迎。过北平后宋哲元等又送一程,至黄村时宋哲元才与冯玉祥分手,以韩复槊的铁甲车为前导,经过天津、济南,八月十七日到达泰安,开始了二上泰山的隐居生活。
5、抗日同盟军的分裂
八月七日,冯玉祥发表了取消抗日同盟军的通电,并下令撤退前线军队,二十九军开始接管张家口地区的防务。这时,在中共前委的争取之下,吉鸿昌、方振武发表声明,继续抗日。八月八日,中共前委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察哈尔的严重局势,决定将抗日同盟军中党直接掌握的基本队伍第二师、第五师、第十六师、第十八师,以及党政军领导机关,各报馆及华北救亡会等抗日组织转移到张北。
凡在察哈尔省已经公开暴露的党员,疏散到华北各地及国民党军队中作地下工作。
侦察军事行动路线,并积极寻找乌兰夫同志领导的蒙古骑兵,建立联系,为下一步军事行动作准备。
八月九日,中共前委在张北召开民众大会,反对冯玉祥妥协,反对宋哲元进攻抗日同盟军,动员军民坚持抗日爱国斗争。与会的士兵纷纷撕下国民党的徽章,表示放弃国民党的旗号。大会之后,重新组建了军事委员会,以吉鸿昌、柯庆施、张慕陶、宣侠父、许权中为委员,吉鸿昌为总指挥,统一指挥察北军事。张慕陶任军委会的党团书记。
方振武部则集中在独石口、赤城地区坚持斗争。
蒋汪政府分裂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摧残察省的抗日力量,给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八月八日,日本驻北平武宫向北平军分会表示,多伦为吉鸿昌部所占,赤色甚浓,日本关东军决定予以攻击。

八月十三日,李守信部猛攻多伦,吉鸿昌部被迫撤往张北,多伦又遭沦陷。
八月十六日,方振武发表通电,宣布就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代总司令职。北平军分会指示宋哲元,继续收编各部。对方、吉军一面“劝告”,一面准备以武力解决。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难。

6、抗日同盟军的瓦解
宋哲元在北平与冯玉祥分手后,暂时留在北平,听候北平军分会就察省军政善后问题的训示。八月二十一日,宋哲元带着"少编大遣”的方针回到了张家口,熊斌亦一同到张垣。
所谓“少编大遗”,是南京政府彻底消灭抗日同盟军的具体办法,即对十万同盟军只收编十八个团,其余全部遣散。每团月饷五千元,连同北平军分会已经承认的佟麟阁部等,每月给饷十五万元。
此款尚不足蒋家嫡系部队一、二个团的饷额。原拟方振武、吉鸿昌、孙良诚等放弃军队之后,方振武任北平军分会委员,吉鸿昌、孙良诚调进南京,给予上将参议原职。
张砺生部仍化为张北地方民团,不予收编。为了加速瓦解察省同盟军,萧振瀛也到张家口协助宋哲元,专门从事收买原西北军旧部的勾当。
同盟军在南京政府的高压与重金收买之下,大部分迅速瓦解。檀自新、李忠义、孙良诚等部很快接受改编。
宋哲元在张垣与各方代表会商收编方案的同时,派重兵进袭吉鸿昌、方振武部。
吉鸿昌决定由张北赴商都,实际是上了高树勋的诱骗之当。进军途中,宋哲元派人混入军中进行收买。大部分被搞垮,所剩部队只有二千余人。
当队伍开到商都外五十里四方台时,已接受宋哲元收编的高树勋部堵住去路。阎锡山、傅作义也陈兵于晋绥边界,防堵吉部西进,吉鸿昌的西进计划完全落空。
八月二十六日,冯治安两个团及一个骑兵连到达张北。张允荣、阮玄武返回张北与吉鸿昌、方振武晤面后,吉、方立即表示拒绝宋哲元的条件。
加拿大pc预测
八月二十六日,宋哲元偕萧振瀛到张北,方振武去独石口,吉鸿昌赴大青沟,不与宋、萧会面。八月二十七日,张允荣、阮玄武分别由张北、商都发表通电,宣布就任警备司令职。
同一天,方振武、吉鸿昌等发表通电,申明誓死抗日之志。表示誓不向北平军分会妥协的决心。到八月下旬,方、吉部中又有一些部队相继被阮玄武、张允荣收编。拒绝接受收编的只有方、吉与刘桂堂三部分了。
7、抗日同盟军的去向
八月下旬,吉鸿昌部由商都附近继续西进。方振武部则东行至独石口地区,向在赤城的刘桂堂部靠拢。萧振瀛在分化瓦解同盟军中起了很大作用。
经过他的收买,原方振武驻独石口之部投向了阮玄武,到张北集中改编。已表示决心与方、吉继续抗日的柳青庭部也转向了宋哲元。
方振武在重重压力下,曾向北平军分会表示,希望中央能给他察绥边防督办名义,调拨三个师归他统率,月给军饷十万元。北平军分会据此推测,方振武有可能接受改编,因此对方部暂取任其行动的方针,而集中兵力追剿吉鸿昌部。
吉鸿昌率部,于八月底越过商都向平地泉进发。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山西省主席阎锡山调兵取三面包围之势夹击吉鸿昌部;宋哲元派高树勋的骑兵尾随之后。
八月三十日,吉部遭到赵承绶部的截击,西进不得。
九月初,方振武致电吉鸿昌,请到独石口会师,吉部遂折而向东。
宋哲元派张凌云、乜玉岭部骑兵,于九月五日下午七时进至二十里脑包。宋哲元坐镇商都,令张、乜二部紧追不放。又令张允荣、柳青庭两部骑兵进驻二台子,沿途堵截。九月六日,宋哲元、秦德纯在商都检阅雷中田、高树勋部新兵,召集军官训话,发奖犒劳,然后赴张北、康保督师。

吉鸿昌部冲破宋哲元军的堵截,于九月上旬到达独石口,与方振武部会合。九月六日,宋哲元与刘桂堂接洽刘部改编问题,刘未作肯定答复。
于是宋哲元请刘桂堂转给方振武一份劝降电报,试图软化方振武,从而达到一举收编刘、方两部而彻底孤立吉鸿昌的目的。
但方振武不为宋电所惑。刘桂堂一时不肯归附宋哲元,汤玉麟此时也到赤城与刘桂堂会合。
在方振武的提议下,方、刘、汤联名邀请吉鸿昌到赤城。九月上旬,方振武、吉鸿昌、刘桂堂、汤玉麟四人召开了“云州会议”,决定合四支兵力组成“讨贼联军”,推方振武为总司令,汤玉麟为副总司令,刘桂堂为右路总指挥,吉鸿昌为左路总指挥。
军事行动方向,拟从独石口经大小峪、密云、怀柔,限于农历八月十五日进入北平地区。
8、最后的激战
这四支力量,吉、方二部确属真诚抗日反蒋,刘、汤二部则摇摆不定,不能成为可靠的联合力量。北平军分会也把武力围剿的重点放到了吉、方二部。

吉鸿昌部在独石口停留四天。
九月二十日,方振武部约一千五百人进入怀柔县境,第二天又有二千名到达怀柔,分驻县城内外,士兵皆佩带"誓死救国”的臂章。二十二日,后续部队两千余骑兵开到坟庄一带。
九月二十三日,吉鸿昌部骑兵约四千人开进密云河西第一、二区。这里是塘沽协定所划的所谓“非军事区",日本关东军立即出面干涉。驻密云的日本关东军代表到怀柔,向方振武提出警告,限方部于九月二十六日晚之前离开该地,否则日方立即派兵进攻。
同时,日军向密云城增援,昼夜在城头巡逻,并将河北省派往密云的保安队缴械。
部队开到密云后又被迫返回山区。前委决定改变计划,绕老君堂、出十三陵、南口、昌平间,过平绥线后进入河北西部山区,再进入河北中部建立根据地。但前委指挥有误,五师、十八师未能配合行动,使敌发觉吉军意图,迅速封锁了进路,吉军计划失败,被迫转向西进,又遭到檀自新部的袭击,伤亡重大,被迫退回黑山寨与方振武部会合。
前委再次改变计划,设想从昌平、沙河间过平绥线。但由于指挥不利,又被迫退回山中。经屡次受挫后,前委书记柯庆施从山中离开部队返回北平、吉鸿昌率部向昌平、小汤山地区进发。
九月二十六日,方振武部开至牛栏山以南板桥村,向高丽营进攻,受到北平军分会所派部队的夹击。战斗经夜,至拂晓方部因损失很大,被迫退向板桥村至西水泉一带集结。
二十七日,方军一部与高丽营守军激战,掩护主力西行。
九月二十七日,方、吉部联合猛攻大小汤山之敌,日本飞机四架向方、吉军狂轰滥炸,支援蒋军。方、吉军由于受到日蒋的夹击,损失惨重、被迫避入汤山以北的山中。
二十八日,方、吉军再度出山进击汤山之敌,遭到汤山守军的反击。
方、吉军为了摆脱日蒋夹击,于九月二十八日经昌平撤退到北部红门、海子一带大山中整顿。经过连续作战,方、吉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受损伤,方部开始溃散。
十月三日晚,当方、吉军的大部退至二道关地区时,遭到了檀自新部的猛烈袭击,方、吉仓卒应战,再次受挫,被迫又向西南,再次进袭昌平。
十月六日,方、吉部集中全部兵力沿停战协定线由昌平东部地区向南进击,以主力占领大小汤山、大柳树、葫芦河、大小赵任庄等地。
北平军分会以第五十三军的一百二十九师,一百三十师包围方、吉军,双方激战。处于危境中的方、吉部斗志高昂,奋勇杀敌,一度打退左翼大小汤山之敌的进攻。
但因三面受蒋军包围,北面又有日军在高丽营以北五里水泉村设防、堵住了方、吉军的北退之路。方、吉军激战两昼夜,弹尽粮绝。

方振武迫于形势、派政治部主任兼少将参议郭云龙,带着方振武给何应钦的亲笔信,由两名随员陪同到北平向何应钦接洽投诚。
何应钦向郭提出,方部军队调至指定地点,由北平军分会派员点收,分别给以改编与遣散。方振武必须离开军队,保证个人安全。方拒绝了这项条件,从十月九日夜间开始,双方又发生了激战。十一日,方、吉部向牛栏山方向北撤,由顺义县东北向阳村附近渡过潮白河,准备东进。但因受到日军堵截,折向南下,十二日到达顺义西的杜林庄、衙门村一带,再次陷入重围。此时方、吉军仅有四、五百人了。
9、方振武、吉鸿昌的放弃抵抗
方、吉军继续苦斗三日,已入绝境。日军雪上加霜,给方、吉军下了最后通牒,要求其必须于十六日下午三时以前撤出现驻地;北平军分会则通过北平市的慈善团体再次向方、吉提出和平解决的原则,十月十六日,刘砥泉等四人到达方、吉驻地,劝其接受。
方、吉迫于形势,乃派米文和随同刘砥泉到顺义县三十二军一百四十二师司令部,与商震军长谈判。商震根据何应钦的指示,请方、吉前来直接谈判。当日下午二时半,方、吉二人在刘砥泉的陪同下到马家营与商震及十七军军长徐庭瑶会谈。
方振武代表联合军向北平军分会提出三项要求:
(1)方、吉部卫队二百人给予更换服装,从优给资遣散。
(2)军队盼政府收编。
(3)本人及吉鸿昌愿出洋,盼中央给予名义及旅费。
商震请示何应钦,何以电话答复称:
(1)卫队给五千元遗散。
(2)军队交方部将领李德新等暂时统率,集中东西杜林庄,听候改编。
(3)保障方、吉安全。
出洋费须待请示中央批复,未解决前由商震及北平慈善团体担保。
方、吉接受了这些条件。谈判进行中,日军派一名少佐,带两名随从,赶到马家营监视方、吉二人,并限其即刻出境。
北平军分会要求方、吉二人先赴北平,他们表示愿直接去天津。于是由三十二军备汽车送二人前往。

临行前方振武发表了一席谈话,称:
本人无才无能,此次之事对不起国人,对不起自己。将来报国之日方长,现在决心休息,望国人勿以个人为念。个人将赴何处未定,所部交商军长改编;吉鸿昌表示,本人意见与方相同,将来或赴美、赴古巴考察。
二人登车启程后分别于中途下车,方振武秘密他往,吉鸿昌辗转于十七日深夜秘密到达天津。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